大摩:ASIC 過熱了,英偉達地位難以撼動
撰文:蔣紫涵
來源:華爾街見聞
過去六個月中,AI 交易的勢頭轉向了定製 ASIC,市場認為 ASIC 的增長潛力將是商用 GPU 的幾倍,受此影響,英偉達漲勢處於停滯狀態,AMD 也表現不佳。 但在摩根士丹利看來,市場對 ASIC 的預期過高,長期來看,ASIC 難以撼動 GPU 的市場地位。
2月12日,摩根士丹利策略分析師 Joseph Moore 及其團隊發佈報告稱,ASIC 作為一個晶元類別,不優於或劣於商用 GPU,兩者只是實現相同結果的不同方式。
大摩表示,ASIC 在某些特定場景應用中確實表現出色,但高度依賴於特定客戶的定製需求; 儘管 ASIC 的開發成本通常較低,但其系統成本和軟體部署成本卻可能遠高於可大規模商用的 GPU,客戶可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資源來適配軟體,導致總體擁有成本更高。
此外,英偉達的 CUDA 生態系統已經非常成熟,客戶可以輕鬆部署和運行不同工作負載,這會增加總體擁有成本。 大摩預測,晶元領域的現有領導者英偉達仍會保持主導地位,除非發生意外變化。
相較於商用 GPU,定製 ASIC 應用場景太窄
大摩表示,有時候是的——在針對更狹窄的應用場景時,定製 ASIC 非常具有吸引力。 ASIC 是為特定的雲服務提供者或企業客戶定製的晶片,能夠提供更高的性能和效率,因此具有差異化的市場競爭優勢。
比如谷歌 TPU(張量處理器)的成功——成功的原因是谷歌發明瞭現代 LLM 的 Transformer 技術,並指導博通開發了一款專門為此優化的晶片,這也為博通帶來了超過 80 億美元的收入。
不過,英偉達正在通過優化其 GPU 來適應 Transformer 模型,重新奪回市場份額。 而且,在雲計算領域,商用 GPU 往往比 ASIC 更具競爭力。
因此,大摩認為,未來,定製化 ASIC 的優勢可能更體現在傳統工作負載上——畢竟,英偉達專注於訓練多模態 AGI(人工通用智慧)模型,這一訓練能力對某些舊應用來說可能有些過剩了。
但大摩也補充道,在提供高端訓練能力方面,英偉達可能仍然難以被超越。
定製 ASIC 開發成本低,但系統成本更高
摩根士丹利表示,ASIC 本身比 GPU 更便宜,尤其是在硬體成本上具有一定的優勢,但其系統成本和軟體成本較高,這使得其總擁有成本(TCO)並不一定低於商用 GPU。
報告中提到,某些 ASIC 的硬體成本可能僅為 3000 美元,而英偉達的 H100 GPU 成本為 20000 美元。 這種價格差異使得 ASIC 在硬體成本上顯得更具吸引力。
然而,儘管 ASIC 的硬體成本較低,但其系統成本可能遠高於通用 GPU,具體如下:
ASIC 的集群成本可能顯著高於英偉達,因為英偉達創建了一個基於銅的 72 GPU NVLINK 域,而 ASIC 則使用了更昂貴的光學技術,其他大型成本元件也類似。
雖然高頻寬記憶體(HBM)的成本是相同的,但實際上,英偉達可能更具優勢,因為它在新型 HBM 上擁有壟斷性採購權,CoWoS(晶片封裝技術)也是如此。
軟體方面,英偉達的 CUDA 生態系統非常成熟,客戶可以輕鬆部署和運行不同工作負載。 而使用 ASIC 或其他替代方案時,客戶可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資源來適配軟體,這會增加總體擁有成本(TCO)。
例如,Trainium 的客戶 Databricks 預期「將花費數周或數月才能將系統部署上線」 。 一位雲服務高管最近也告訴大摩:「每兩年,我的 ASIC 團隊交付的技術都比英偉達落後 2-3 年。 從經濟角度來看,這並不那麼有用」。
因此,儘管英偉達推出了如 L4、L40 等低價晶片,但市場仍然傾向於選擇昂貴的高性能顯卡,因為高端顯卡在性能和生態系統支援上具有顯著優勢。
大摩總結道,許多低價處理器在初始階段可能吸引一些客戶,但由於缺乏成熟的生態系統和長期支援,客戶最終往往會回歸英偉達。 TPU、Trainium 和 AMD MI300 是少數例外。 這並不是說更便宜的處理器沒有價值,而是說,更便宜的處理器在實際獲得的市場份額上往往不如最初預期的那樣。
英偉達霸主地位,難以撼動
英偉達的市場地位依然堅如磐石。 大摩認為,英偉達在 AI 晶片市場的主導地位不僅源於其強大的技術實力,更在於其完善的生態系統和持續的研發投入。
報告指出,英偉達預計今年將在研發上投入約 160 億美元,而定製 ASIC(應用特定積體電路)晶片的開發預算通常不到 10 億美元,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更少。
憑藉這些資金,英偉達能夠保持一個 4-5 年的開發週期,並且能夠順序運行三個設計團隊,持續推出領先市場的高性能晶元。 此外,英偉達在全球每個地區的每個雲平臺上都佔有一席之地,任何對英偉達生態系統的投資都能在全球範圍內得到傳播,進一步鞏固了其市場霸主地位。
此篇文章取自foresightnews:
https://foresightnews.pro/article/detail/78039
AIC 團隊敬上
2025/2/24